英美两条路都那么难了,一起准备是不是“难上加难”?“英美双申”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每年藤校牛剑放榜,各学校机构的大红喜报,刺激着千万准留学生家长的神经。一位家长感叹,放榜时觉得身边到处是牛娃神童,连我家孩子也有机会冲一把;但冷静算算,全中国被藤校牛剑录取的学生,盘来盘去,也不过就300来人啊!
分母则有多大呢?美国门户网站开放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赴美留学读本科的人数超过14万;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也发布数据,2019年英国本科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突破1.2万人。15万孩子中选出来300个,录取率都不到0.2%。
即便是这么低的概率,也依旧拦不住家长们“爬藤”“冲牛剑”的热切与向往。
低录取率背后,是留学总人数的飞速增长:英国UCAS统计,截至2019年6月,来自中国本科生的申请量暴增30%。也难怪不少家庭开始转移目标,考虑“英美双申”,希望给孩子的录取加一份保险。
英美两条路都那么难了,一起准备是不是“难上加难”?“英美双申”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01.顶尖学府目标人才 共性大于特性
虽然中英美升学体系各有差异,顶尖人才却有着极大的共性。
举个例子:19年广西省状元杨晨煜,不仅学习好,文体爱好也很广泛,是南宁二中羽毛球社的副社长,写得一手好书法;曾晨希,19年被哈佛早录取的长沙女孩,世界级科创奖项拿到手软,学习之余成立了“湘江环保公益社”,撰写环境研究报告近3万字,被写入了湖南省中学地理教材。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同学有非常扎实的学术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传统“书呆子”形象,活动中也颇有领导力。”
我们不难得出,这些同学的共同点:学术专精、兴趣广泛、有想法、有内驱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这些能力,显然不是靠家长最后几年鸡血培养得来的。
所以,“英美双申“的复合型赛道并不仅是最后的升学手段,而是一种升级版的教育意识:小的时候做好教育规划与启发,从共性出发,升学申请时自然会被大多数教育体系欣赏。
02.英美大不同 合理互补可以分摊压力
从申请技术层面来说,英国一次只能申请5所学校,牛剑不能同申。一些家庭会认为,能申请上G5名校肯定最好,一旦没申上,其他学校的国际排名相差太远,选择余地也小。
虽然不建议根据排名选校,但这的确是许多人实打实的困惑。英美双申能让孩子多出几十所学校的选择空间,也能分摊等待申请结果的压力。
同时,英美双申也是规避“单一成长路径”局限性的好机会。
美国招生官希望招收多样化、富有生机、有主动性和创造力,从纷杂的信息中走出自己道路的孩子。
英国大学的录取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希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对感兴趣的专业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对于高中要选的课程,英国大学会提出明确的要求和限制,也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向专业的教授展示深度挖掘的成果。
那我们不妨综合一下,“英美双申”完全可以吸取英美两种体系各自的长处:
以美国为目标,让孩子广泛探索,从实践与经历中反思,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人;以英国为目标,帮助孩子聚焦学术兴趣,给课外活动列表适当做减法,作为全球申请中的一个深度方向。这样的规划,8、9年级就可以开始做起来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03.英国不看课外活动, 是最大的“误解”
有家长问过我们,“都说申美国读AP,申英国读A-Level,方向没定选IB,这个思路对吗?“
其实不然,大学并没有明确指明学生一定要来自哪个课程,每一个招生官都会告诉你,他们看重的,是学生在就读了这个课程后所显示出来的能力。
想要英美双申、或暂时不确定留学国家的家庭,需要考虑的是孩子是否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选择的科目、时间的安排,能否达到学校的申请要求。
以牛津大学数学系的官方要求为例,满足三大条件即可满足基本的成绩门槛:
1) SAT 1470分以上,或ACT32分以上,二选一
2) 取得3门以上“合适的”AP 5分,或 SAT2 700分以上的成绩
3) 托福成绩取得100分,单项不低于24分
如果孩子美国方向的定位是TOP30的高校,第1、第3条肯定要满足。加申英国方向,只需额外注意学校专业对AP考试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准备就好。
当然,如果想要冲牛剑这两所顶尖名校,孩子在某一专业的学术深度要钻得更深,把主要精力放在牛剑的笔试和学术性面试上。
最好的情况是,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课程中取得高分,再利用富余时间去参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准备作品等等,使自己在全球申请中脱颖而出。
当然,“英美双申”确实可行,也能帮孩子创造更加灵活的升学出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家庭都要这样做。
如果申请季时间不足,或是孩子本身有明确喜欢的目标国家,专注于一个国家的准备,是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方式。
不过,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更强,也有着更好的搜索和汇集信息的能力。家长不妨提早和他们谈谈未来可能的升学选择,和孩子们一起拓宽眼界、做出选择。
更多留学资讯及海外时事,请点击关注再来人留学,可以信赖的高端留学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