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异国他乡,这些孤独的瞬间是你的写照么?
在以往的推文中,很多朋友分享过求学经历,她们大多是成长势头正猛的年纪。
她们擅于总结学习方法,她们享受未知世界的探索乐趣。她们是明日的骄阳,耀眼快乐。
而今天,我们想翻到留学生活的背面儿,把成长背后的苦涩摊开来,和你共尝另一种滋味。
▽
@ Teayaaa :
澳洲 教育商科双学位在读
就前几天吧,一大早急忙出门考试,回到家才发现钥匙落在了家里。
在国内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在澳洲我不仅要等好几个小时才可能有人上门,还要通过各种证件来证明你是房主。
我傻傻的坐在楼下等,抱着我的小手机艰难的复习,等着等着我又好气又好笑的哭了,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真的无助,甚至不知道该对谁说。
而且当时我满脑子都是第二天的另一门考试,资料全锁在家里。
网上求助帖里有人说可以从隔壁阳台翻过去,我家住二十几层,我甚至想过实在不行我就翻进去。
中途妈妈看到我的求助朋友圈给我打来电话,怕她担心只能告诉她我已经开好锁在家复习了,挂完电话,鼻子更酸了。
这几年慢慢体会到,生活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小时候我们都被家人安排的很好,而大人的世界总会有很多繁琐时刻需要自己去应对。
▽
@土拨鼠:
英国
第一个蹦进我脑海的瞬间发生在15岁(我是14岁去英国的低龄留学生)。
那时候学校里转来一群西班牙交换生。西班牙人大多心直口快,性格粗放。一次体育课上的netball训练(类似低配版的篮球),我们中国女孩对阵西班牙女孩。
一个西班牙女孩严重犯规,我的中国闺蜜直接指出,惹急了对面棕发褐眼的“野丫头们”。
她们开始无理狡辩,而我这位中国小伙伴可不是什么任人欺负的小白兔。是她们理亏在先,遇到这种情况自然要据理力争。
这场跨国界、跨文化、跨种族的争执逐渐升温,对方开始气急败坏,你能想象一群表达能力极强、语速快得像机关枪、嗓门还大的西班牙女孩们同时叽叽喳喳吗?
而我方阵营则是一个王者带着一群倔强青铜:
除了这位战斗力max的中国闺蜜,其他小伙伴要么英语不够强,要么性子不够刚,要么还在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争吵一脸懵(而我则是三者都占)。
从对面的声音里,我能不断听到“Chinese”和一些不好的字眼。我又气又急又委屈,却一句话都插不上。别说回击了,我连勉强跟上这段对话的节奏都用上了雅思听力的劲儿。
好在通过闺蜜的据理力争和老师及时介入,对方最终向我们低头道歉。
而这件事情始终在我心里留下了一颗拔不掉的小刺:你看,如果英语不够好,被欺负了也只能吃哑巴亏,甚至别人歧视了你,你都可能听不出来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TYanKei:
澳洲商科院在读
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最初抱着很大的新鲜感,觉得摆脱了父母的束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日子要来了。
但新鲜感也只不过持续了一两周,接二连三的事情总能让人崩溃。
让我回忆最无助的事,大概就是独自生活吧。
因为没能和好朋友住在一起,又和住在一起的人玩不太来,生活形同陌生人,有时候一天都没人能说上一句话。
我住的地方也比较偏,平时除了去上课基本就不出门了,房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靠速冻饺子打发三餐。孤独感真的是世界上最让人抵触和害怕的,闷在一个小房间里却什么都做不了。
现在我已经能自己独立做很多事了,独立生活,学着调节坏心情,学着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留学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给你带来的是眼界,是独立,更是成长。
如果现在再问我想不想出国留学,或许我的本能反应会是不想,但是也要感谢留学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无奈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了。
不同别人所想,留学真的蛮苦的,但熬过去真的会感激当初那个没放弃的自己。
“低谷期未必就是劫难,好运现在可能只是在跟你躲猫猫,该来的都正在路上。”
▽
@seabecca_:
伦敦-澳洲 学历升级中
去英国的那年才十七岁,第一次离开家人独自去到这么远的地方。
因为申请时间紧,临时决定高三就出去念书,未成年必须入住学生公寓。申请公寓时间太晚,已经住满,就选择了寄宿家庭。
所住的区不太安全,冬日里的伦敦大概四点左右就会天黑,从学校坐公交到家已经天已经接近全黑。住家的旁边是一个bar,会经常遇到drunkard。
那段时间极度疯狂想家,新的社交圈,新的环境很难适应,那段时期让我感到绝望,怕家里人担心也没有说过要换寄宿家庭,满十八后自己决定去找房。
其实到现在想想也不是过不去的坎,这些小事已经成为我和朋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也是这段时期让内心变得强大。
不感恩我所经历,但这样的生活体验铸就了慢慢变得独立的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你要叫我金老板:
留美逃跑者
关于国外求学的经历,我有过两段,现在虽然是在日本上学,但在这之前我其实在美国上学。对我而言,要说留学时无助的经历,还是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吧。各种essay逼到我发狂,最后无奈只能选择essay代写搞定,所幸最后拿到了不错的分数。
远离家乡,和喜欢的人分手,让我初到纽约就有种被所有人抛弃的感觉,我掏出国内带来的糖果袋子,一个人慢慢的咀嚼着。
别人难过会没有胃口,我会胃口大开,一停下来就会想起难过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循环做着一样的事情,出门买吃的、回家躺着吃、胡思乱想开始哭。
直到开学,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折磨,我变得又胖皮肤又差,头发也短到挡不住脸,垂头丧气的去了学校,看着同学们细致的妆容,我意识到我融入不进去。
也许是自卑,我接下来的每一天上学几乎都独来独往。
有一种被当作奇怪的人的感觉,和班级里的所有人都格格不入,也不想改变现状。我每天都靠着薯片来维持快乐,多的时候一天能吃十几包大号的。
我逃跑了,可以说我是真正的“留美失败者”,在美国的整个时间,对我而言每一瞬间都充满了无助。
也许我可以改变当时的状况,但是我选择了逃跑。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可以把过去难过的经历当笑话讲给朋友听了。有了上一次经验,在日本也过的很开心,很努力。
不是鼓励大家不要留美,留美后过得很好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个特例而已。只是希望能选择自己正真适合的道路,还有不要放弃自己。
▽
@东瓜嘀嘀: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在外留学总是会遇到很多无助的瞬间,有趣的是这些瞬间都是一些看似平凡,不值一提,却又真实存在的生活碎片。
清晰记得的无助瞬间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
当时坐在图书馆复习,为第二天的考试做准备。因为功课太难,效率不高,所以愈发浮躁,沮丧的待到了凌晨。
从图书馆步行到巴士站大概需要五分钟,这五分钟大概就是无助的瞬间了。
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讨厌冬天的人,而恰好新泽西的冬天又巨冷无比。黑漆漆的夜晚,凛冽的寒风,还有因为担心第二天考试而且烦躁的内心,那一刻真的绝望又无助。
商学院的学科始终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幸福,常常是硬撑着熬过去。
对于是否要一直待在商学院我很纠结,问了很多学姐学长,也和advisor聊过,甚至发小红书求助过,结果依然很迷茫。
所以最终决定gap year,也希望再次回去的我,是以一个更好的样子回归。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钟钟钟凯特:
留美五年 In a gap year
回想留学时光其实成长和改变是多于孤独与困难的。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广告在留学圈被刷屏,讲的是一个刚来的中国学生,不知道番茄炒蛋怎么做,于是半夜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这边直播教他做菜。当时这个广告火得当天的朋友圈一刷新几乎全是它。
虽然大部分我身边认识的朋友第一次出来的时候都没有成年,但广告里呈现的好像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在我的留学生活中,有许多许多比不会番茄炒蛋还要无助得多的时刻,比如我有遇到过家里被陌生人闯入,车都被撞报废了的车祸,或者生病一个人在家难受到哭。
但每当我遭遇这些无助时刻的时候,电话给大洋彼岸的父母似乎都不是我们的首选。我们有朋友,可以寻求当地人的帮助甚至是身边的陌生人也会伸出援手。
我不喜欢把留学生活描绘得好像是另一个艰难的世界,我当然有很想家的难过时候,但大多时候我都觉得有机会选择另一种不同的人生是一种幸运。
其实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土地,不同时区的相同世界。
和在国内念书的朋友们一样每天上课,只不过多了一点独自生活的勇气和有能力承担这一切的费用的好运气。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只是不太一样而已。
不过要说改变确实也有,五年时间,感觉自己从一个第一次上飞机哭了整整十几个小时的小女孩变成了独立的大人,甚至会不适应回家每天要跟妈妈汇报行踪的日子。然后对家的概念开始变得很抽象。
以前觉得家是坐标,回国后觉得,家是自己,是内心的安定与归属感。大概这就是留学时光带给我的东西吧。
▽
我总觉得,求学迈出的那一步是漫长人生里的第一次重大改变。初次尝试在陌生环境里生活、学习、交友,渐渐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什么是宝贵的......
无助的瞬间不止一次出现,但正因为汇聚了无数次低潮的力量,才能翻涌起高发的激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多少岁,改变是现代人逃不掉的命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告诉你,快乐背后的苦涩,同样是宝贵的经历。
更多留学资讯及海外时事,请点击关注再来人留学,可以信赖的高端留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