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谋万人居。做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一直深信这句话的要义。从大二开始,我便开启了海外探索之旅。最后,在再来人留学的帮忙下,我成功拿到了密歇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offer!
L同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歇根大学), M.Arch 2-year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M.Arch 2-year
McGill University(麦吉尔大学), M.Arch 2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M.Arch 2
做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一直深信这句话的要义。从大二开始,我便开启了海外探索之旅,先是到台湾进行交换学习。很难忘的经历,见识过台北101夜晚时的灯火璀璨,也品味了南台湾小巷的古朴人情。
大三下学期,我又远赴澳洲莫纳什大学做短期项目,在南半球的温暖阳光下,体会着不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带来的冲击和启示。
但是,未来的个人走向也一直困扰着我,如大多数学生在大三的困扰一样,保研?还是出国?亦或者就业。犹豫中,幸好我也为各种可能性都做了一些准备。
澳洲期间,听身边朋友讲,国外标化考试更为容易,所以我就决定先考雅思尝试一把,至少口语考试果然感觉容易一些,考到了7.0的分数,这让我非常欣喜。现在回头来看,这次雅思意义很大,因为自后来确定留学起,我便再没有时间刷第二次了。
建筑师如跑马,此话不假。我回国后,马上又开始了中东之行,参加了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暑期项目,是否留学的纠结也暂时无暇顾及。
暑期项目非常充实,犹太文明的建筑奇观赋予人很多灵感,但这些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结识了一位教授,她的学识、谈吐和个人魅力让我非常敬佩。她是我summer school阶段的导师,这位教授在回到以色列之前在弗吉尼亚大学景观系任教。
我跟她请教了很多关于美国建筑学领域的知识。暑期完结,从以色列归来,我坚定了下一步的旅程是赴美国留学。
但时间已经很紧了。虽然我知道美国有些项目是只接受托福的,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先顾GRE。在北京的考试很仓促,成绩“果然”也不理想,但是申请近在眼前,只能做好拿这个分数硬申的准备。
而且又得去德国实习了。这个实习项目很难得,帮助事务所建模和用3D打印的方式做出方案模型,更重要的是偏向于我要申请的digital fabrication方向,所以其意义不言自明。另外,第一次的不理想的GRE还是让我耿耿于怀,于是忙里偷闲去巴塞罗那又刷了一次。嗯,提升虽然不多,总算是勉强可以用了。
我的两次标化考试都是国外考的,相信相同经历的同学们并不多。关于语言考试,还是尽早准备(说得容易,汗),即便没有确定出国,也先考一个,比如我的雅思成绩。
如果实在没时间了,而且条件也允许(比如申请季时在国外),我倒是建议也可以试试在国外考,我的经验是,身边的朋友凡是国外考的成绩都比在国内高一些。
从德国回来,已经接近年底,再考一次托福显然已经不太现实,只能拿着雅思开申了。
之前一次阅读公众号的际遇,使我结识了再来人留学团队,也结识了FW,我的学术导师,清华&普林斯顿的建筑大神。
他先帮我详细的梳理了我的申请优势,我们针对我的大学经历和作品的一些共性特点总结出了我的优势,主要是在可持续建筑上。明确了自己的优势之后,在申请各个项目上更有针对性,对于一些处理实际建筑问题和digital fabrication的项目重点申请,精力的分配也更有效了。
FW的专业和严谨的态度让我非常钦佩,现在回头看我们之间发的邮件和每次Skype聊后他整理的提纲,都是我值得细细琢磨的。他的提纲高屋建瓴而又切合痛点,一个个我并不熟悉但却很有用的知识点非常直观地表明了我每周的工作内容。
还有就是文书了,FW和 Sydney(Yale's master,文笔导师)每次帮我改文书的时候逐字逐句的修改建议。有的时候我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他们帮我挑了出来,并且有很大的启发。我觉着文书修改如果是仅仅在我写的东西上面进行润色,那始终仅是“量变”的提高。后来在文书的几段都能看到他们当时帮助我 “质”的变化的语句。
如果说其他专业的申请,或许文书修改需要熟知专业和文采飞扬就大致稳妥了。但我觉着FW做得好的一点是在非常了解我的作品集的情况下给我的文书建议。
比如在文书中一大段是阐述我在大学做过的作品,他建议我不要逐个罗列太多的作品,而应挑几个关键的,尤其是精品项目,文书要详细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自己设计观念的改变的过程。这样既精简了内容的条目,又深化了内容。
申请过程繁忙而纠结,offer的喜悦和reject的失落都接踵而至过。最后在选校上FW给了我很棒的建议,让我也用更多元的眼光审视各个学校的建筑教育的差异。
下一站又到了美国,未来的路在哪里?我不确定,但很期待。
但我确定的是,申请这一年多来带来很多东西,让我更有底气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最后有几个tips分享给同学们:
1.关于推荐信,我都是在国外实习或上课的教授写的,但说到具体帮助,坦率讲无据可循。我的同学有只拿本校老师的推荐信也申请成功的例子,所以我建议有条件肯定要争取,没条件也不必太遗憾而影响心情。
2.建筑有些学校可以选择是否面试,在很短的时间说明白自己想表达的不容易,面试前列出可能的问题和答案多练习吧。
3.院校定位是难点。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偏好,准确的定位需要大量的调研和前人的经验,比如导师,建议多借鉴。
4.关于作品集,大三是黄金时间,一般都会参加很多竞赛,这是最容易出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整理,而且要借机尽可能做到一定深度。
5.不要为了得奖放弃很多有趣的竞赛,题目有趣才更有可能出好方案。
6.申请中时间的安排很重要,时间固然紧张,但不要忘了这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享受这个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