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常青藤名校中,哈佛大学、普林斯顿等大学都会鼓励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休学一年,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时常会听到“Gap Year(间隔年)”这个词。其实,在常青藤名校中,哈佛大学、普林斯顿等大学都会鼓励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休学一年,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么,Gap Year到底是什么?又是否值得呢?
关于Gap Year
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从无味反复的日常中脱离一段时间,去体验另一种生活。又或许,他们心中早已有了打算,只是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时间去做,直到Gap Year给他们提供了可能性,比如:
Obama的大女儿
2016年夏,美国本科秋季申请季落幕,已被哈佛录取的美国前总统Obama的大女儿Malia Obama,决定开始一年期的gap year,暂时远离学校,去电影公司Weinstein做实习,去玻利维亚进行沉浸式西班牙语学习,成为美国驻西班牙领事馆的summer intern...
在这一年的间隙里,Malia完成了在她18年以来一直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的各种有意义的事情。
《摩登家庭》女学霸Alex
同年,在美剧《摩登家庭》中饰演学霸女Alex的演员Ariel Winter,被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录取成为大一新生。
想要在UCLA进修pre-law的她,由于拍戏档期安排的原因,也决定gap year一年再入学。
除了在升学这段过渡期间中开始Gap Year,还有许多人选择在毕业后,换工作间,甚至在工作中或者在读时决定去Gap Year。
Gap Year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具诱惑的选择,尤其是经济能力相对较好的家庭,但是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我们还得多角度的分析看待。
Gap Year是要去挖掘自身的过程,首先你要想到自己的需求,进而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的某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否则单纯的旅行只是旅行,荒废学业浪费时间,仅此而已。
至于到底值不值得,没有比经历过Gap Year的留学生的感悟更具说服力了,下面我们不妨听听他们是如何经历和看待的。
Gap Year仅仅是人生中一段短暂的停留
@tensorspace
经历了四年Gap Year的表示,感觉像是给自己判了4年有期徒刑,因为时时刻刻都感觉自己熟悉的朋友都在有新的变化,而我还是老样子。
@汪力立
一次Gap Year,骑车走了一圈中国,说实话没什么大作用,最大的感触是让你看到知道并且亲身感受到,原来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这样的生活方式。
至于那些生活方式的好坏,你是羡慕还是鄙夷,你是憧憬还是继续安于现状,都取决于你个人。
@匿名用户
两历Gap Year的主要收获是:
1、平常没毅力做的事情,别指望休息时会做。2、旅行的收获其实是没用的。
Gap Year是一种成长
@杭杭
记得有句话大意是说,行万里路,不思考也仅仅是个邮差。
如果间隔年仅仅是一个各地旅游的计划,并没有促进心智成长,促进人思考,那么这样的间隔年没有意义。
在我眼中,有一类间隔年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明确自己间隔年的目的,在一个与自己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不同的地方长期生活,做一个项目。如果思维开阔、乐于学习、能够获得一定的心智成长,那么对于人生而言是个不错的体验。
我有两段间隔年的体验,符合我自己定的标准:明确目的+不同的成长环境+一个项目+思考+开放的心态=一定的心智成长。
第一段间隔年我本科毕业后在西藏支教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敲碎了我的玻璃心,使我看到了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见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从未后悔过这段间隔年的经历,甚至常常感叹,因为基层的生活、西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段旅途中经历的人和事情,我离自己是谁的答案越来越近了。
第二段算是间隔半年在研究生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陈氏奖学金项目,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参加社会服务的学习,同时在公益机构中实习。这段经历使我见识到了美国公益组织的强大,美国人的生活态度,美国精英大学学生以及主流人群对待中国的看法……
见到了更美好的世界,我更加热爱生活了。这两段经历是我的两个重要标签,塑造了现在的这个我。
根据我的经历,我想,如果参与间隔年并且不后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间隔年的目的
这会使你的时间利用更加高效。于我而言,间隔年是增长见识获得心智成长,更好认识自己的良好途径。我的朋友中也有利用间隔年参与创业项目、休整身心的,目的不一而足。
间隔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或项目
这一年之后,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一年要完成什么样的成果呢?间隔年是为了更好地迎接之后的人生,间隔年之后还需要继续生活,把间隔年中的行动想清楚,包括你的资金来源、衣食住行以及间隔年结束之后的生活想清楚,不至于在间隔年结束之后无所适从。如果是自制力不够好,最好是参与一个成熟的计划,有一群小伙伴做同样的事情。我的两段间隔年中需要交付的成果都十分明确,这也是我并没有荒废时间的一个原因。
在不同的环境长期生活并积极思考
在文化环境不同的地方长期生活见到不同的人与事情,遇见文化冲击,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项目中可能的利益冲突……都能够极好地进自我思考。当然,我也见过并没有开放心态而去留学的孩子,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成长。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的。”做事情、反思,无论有没有间隔年,都在成长,已经很美好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在空闲时,让你的精神分身有一个好去处
@Jessee
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我便辞职开始了自己为期一年的Gap Year,因为,抑郁症犯了,日渐糟糕的精神状态使我不得不按下生活的暂停键。
由于是自己独身在外工作,家里人并不知道我的状况,我也没打算向他们提及,因为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我不再需要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
我试过翻开积了尘的书,一天不吃东西全心地看书,也试过拿起画笔,到户外写生。生活拮据时,我去做各种兼职,送外卖、家教、翻译。
过去半年后,我存了部分钱,于是去了趟欧洲,安安静静、无风无浪地边做散工边到处逛地生活了半年……
说起Gap Year,对我来说,是那时候的一种需要,所以我不后悔。Gap year期间我能交到平时交不到的朋友,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但说实话,这些经历对我以后还要继续的忙忙碌碌的生活用处不大。
我在欧洲认识到一个退休教师叔叔。Gap year之后我还经常用邮箱登录Gmail跟他通邮交流。上面我所写下来东西,基本上我都跟他交流过。他说:“Gap year的回忆,大概童年的回忆一样,不会很直接作用于你忙碌的生活之中。它的最大价值,或许就是在你空闲时,让你的精神分身有一个好去处。”
没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适
@程小缘之
我算是gap了一年,从中国骑行到了非洲。我谈谈体会。
首先要清楚你这不是逃避,我是一毕业就明确要gap的。很多人是因为工作不顺才去的,我是因为要去才工作的。
确认到底喜不喜欢,每个人都有出去流浪的心,但就我目前看,很多人不是真的喜欢,就那么脑袋一热,随便一说而已。我提前两年确定,这两年内真是每次闭眼睡觉,脑子里都是这事,每天叫醒我的还真是梦想。这样也解决了大部分父母不同意问题,大部分父母不同意因为他知道你只是冲动。当我坚持两年后,我多也知道我决心,反而跟我一起规划。
很多事情你称之为梦想,但你压根没把他当梦想对待。很少有父母会拦着孩子去追寻梦想。再者合理的计划训练和安排。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还有之前问下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自己的钱是否自己赚的,自己停止赚钱一年,是否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自己是否有家庭,有男友朋友。身上是否担着亲情,爱情的责任。你的事业是否在上升期,你离开一年是否对你事业造成很大影响。你在旅行的途中是否有对你有帮助点。你是否准备充足。最最最重要,你是否真的喜欢旅行,还是只是喜欢朋友圈的点赞。
不太同意三十多事业、家庭都未成的人抛弃一切去长时间穷游旅行,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该做的事。
总体来说,Gap Year这个词是近些年来西方社会才慢慢提出的概念,大部分的活动还是针对西方教育体系底下的学生。对于即将出国的中国学生不能盲目地去跟风,其实对于大多数国内体系出来的学生未必一定适合Gap Year这种方式。
在选择是否要Gap Year的时候千万要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好Gap Year的计划,总之千万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与其漫无目的地去花销一大笔去追随这个所谓Gap Year的潮流,倒不如好好地为未来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更多留学资讯及海外时事,请点击关注再来人留学,可以信赖的高端留学机构。